買不買房都要看:7月份房價數據 有新變化! |
8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6年7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與6月相比)下降的城市有16個,上漲的城市有51個,持平的城市有3個。總體來看,環比價格上漲城市個數減少,漲幅繼續收窄。 環比 新建商品房價格上漲城市減少 數據顯示,7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51個,比上月減少4個;持平的城市有3個,比上月減少2個;下降的城市有16個,比上月增加6個。 環比漲幅也總體收窄。環比上漲的51個城市中,漲幅在1%以上的城市有16個,比上月減少1個;最高漲幅為4.6%,低于上月0.3個百分點。收窄幅度較大的城市主要是前期上漲過快的一線城市和少數熱點二線城市,其余城市環比變化不大。 其中,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中深圳環比上漲2%居首。其次是北京,環比上漲1.7%。上海和廣州分別是1.4%和1.3%。二線城市中,廈門、合肥、南京分別以4.6%、4.2%、3.6%領漲。 至于環比下跌的城市,跌幅最大的是廣東韶關,為1.1%。其次是遼寧錦州、大連以及黑龍江牡丹江等城市,跌幅都在1%以內。 二手房價格合肥領漲 二手房方面,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有12個,上漲的城市有51個,持平的城市有7個。環比價格變動中,合肥漲幅最高,為3.2%,其次是南京,為3.1%,廈門環比漲幅為2.4%。一線城市中,上海漲幅最大,為2%,其次是深圳,為1.8%。 而下跌最大的城市為牡丹江,跌幅為0.5%。 同比 新建商品房價格總體仍在漲 同比方面(與去年同期相比),7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有58個,比上月增加1個;持平的城市有1個,與上月相同;下降的城市有11個,比上月減少1個。同比總體仍在上漲。 其中,深圳房價漲勢繼續放緩,但仍以同比上漲41.4%居首。此外,二線城市房價同比漲幅繼續擴大,仍舊以廈門、南京和合肥為首,漲幅分別為39.6%、34.9%、34%,超過一線城市中的北上廣。下降的城市當中,遼寧錦州降幅最大,為3.8%,其次是黑龍江牡丹江,降幅為2.8%。 合肥同比漲幅高達44.1% 二手房方面,同比漲幅最大的是合肥,為44.1%。其次是深圳,同比漲幅為33.9%。廈門、北京和上海的同比漲幅也都在三成以上。南京和廣州緊隨其后。下降的城市當中,降幅最大的是錦州,降幅為5.3%,內蒙古包頭緊隨其后,降幅為3.1%。 合肥、廈門何以領漲二線樓市? 在今年的房價上漲中,廈門、合肥在二線城市中無疑十分搶眼。房價漲得這么猛,原因是什么?業內人士稱,廈門房價飆升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地理區位好,廈門堪稱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橋頭堡”。其次,廈門島內土地供應少,“地王”現象已逐步蔓延到島外。廈門的庫存嚴重不足,島內可售房源不多,在售房源主要集中在島外。此外,廈門外地購房者較多,樓市需求旺盛。 合肥房價持續領跑,主要由于需求旺盛、供不應求。業內人士介紹,合肥過去幾年在二線城市中土地出讓較少,住房供應不足,但其樓市基本面良好,GDP保持增長,人口不斷流入,產業形成聚集效應。合肥的電子和汽車產業尤其發達,中部產業逐漸轉移到合肥,當地的崗位供應和就業水平得到明顯改善。 當然,廈門、合肥等二線城市房價漲幅大也與去年同期基數相對較低有關。 “地王”頻出 調控政策或加碼 盡管70城中房價環比上漲城市減少,漲幅收窄,但不斷出現的“地王”為未來房價的上漲提供了動力。 8月17日,上海一天內迎來三塊土地出讓,且均創下區域價格“地王”,讓業界一片驚呼。上午11時,融信中國以110.1億元摘得合并后的上海新靜安區中興社區兩幅地塊,樓面價10.03萬元/平方米,溢價率139%,成為中國土地成交史上單價“地王”。 不光是上海,上半年多地也出現了“地王”,而“地王”頻出已讓政策風向開始收緊。今年以來,上海、深圳限購政策已經升級,蘇州、南京相繼出臺土地市場新規。國資委也針對拿地約談央企并收到一定程度的成效。7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抑制資產泡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明確指出,這“主要是指房地產價格泡沫”。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房價漲幅收窄的趨勢將延續,但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上漲動力依舊存在,新的調控政策或將出臺。 來源:中國經濟網 |
上一篇:70大中城市房價環比漲幅總體收窄 多地收緊政策
下一篇:2016年8月15日-17日興化商品房交易明細一覽表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