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新媒體:住房70年產權到期會免費續嗎 |
對公民財產長久保護,要有良好和穩定預期 “百姓的房屋風可進,雨可進,未經允許國王不可進!睋f,這是18世紀中葉英國首相威廉 皮特講的一句話,后來成為著名的“財產權保護”的至理名言。 提起房子,很多國人心中都有揮之不去的“痛”。房價一天天上漲,買不起的著急;買得起卻沒買的,腸子都悔青了;而房子買到手的也不踏實,身家性命都押在房子上了,70年后會不會被收走? 保障財富安全,中央發的“定心丸”可不止一顆,昨天麻辣財經著重解讀了對非公有制經濟產權的保護,今天要說的是跟老百姓關系更直接的個人財產保護,看看《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都釋放了哪些信號。 住房70年到期后如何續期:方向是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關于住房70年到期的問題,這次《意見》里是這么寫的:“研究住宅建設用地等土地使用權到期后續期的法律安排,推動形成全社會對公民財產長久受保護的良好和穩定預期! 就這么一句話,就讓大家心里像開了鍋一樣,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為啥?因為大家的住宅是建在國家的土地上的,土地使用權只有70年。70年后土地使用權到期,那土地上面蓋的房子怎么辦?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人們的擔心也就延續至今。 這次《意見》雖然也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卻讓人們看到了希望:一是續期問題要有一個法律安排,所謂法律安排就是不能朝令夕改。二是要形成公民財產長久受保護的良好和穩定預期,這句話的傾向性就更明確了。 公民財產要長久保護,長久是多久?現在有明確保護的期限是70年,那么70年夠不夠?對廣大百姓來說肯定不夠啊。因為,房產是家庭中最值錢的資產,凝聚著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財富總和,這個房子是要傳下去的,給兒孫住的,確實需要長久保護。特別是如果這些房產在使用期間還要交房產稅的話,那還有沒有必要70年后再交一筆續期的費用?國家需要綜合考慮。 麻辣姐特別注意到,這句話是出現在《意見》的第十條--“健全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各項制度”之中的,主旨是要增加成鄉居民財產性收入,那就應該盡可能減少收費甚至不收費,才有利于形成良好和穩定預期。您說是吧? 好在,全國的住宅大多數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建的,離70年到期還遠,有大把時間從容地研究解決好這個問題。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財產性收入是重要一環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臨界點,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對產權保護法治化提出新要求。2015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8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偏上階段,但中等收入群體估計僅有3億人左右,占總人口的比重大概在25%左右。 從國際經驗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僅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而且取決于以產權為重點的收入分配制度安排。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客觀上需要廣大社會成員能夠依據土地、技術才能、管理才能等,獲得合法的財產性收入。 從現實情況看,由于產權制度安排不合理,城鄉居民獲得財產性收入的渠道不暢,財產性收入比例嚴重偏低,是中等收入群體自我認同感不強的重要原因。《意見》明確提出健全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各項制度,這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將產生積極影響。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認為,人們擁有一定數量的財產并得到保護,是穩定社會秩序、維持“善良習慣”的必要條件。完善的產權保護制度,對穩定心理預期、增強人們的信心具有重要意義。但完備的產權制度,涉及到相當復雜的問題,可以說“牽一發而動全身”,實施起來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例如,過去采取查封、扣押、凍結措施時,曾經存在個人財產與企業法人財產混同的情況。針對此,應嚴格區分個人財產與企業法人財產這兩種不同的財產關系:一方面,自然人違法不能任意牽連企業法人;另一方面,企業法人違法也不能任意牽連自然人,做到“橋歸橋、路歸路”、“井水不犯河水”。再如,嚴格區分違法所得與合法財產,處理違法財產不能牽連合法財產。 如何落實產權保護法制化:判例的力量大于文件的力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文魁認為,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國家繁榮發達、力量足以維護正義,是自古以來許多民族的共同追求。我國對于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的保護,有一個逐步深化認識的過程,現在這個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下一步就是要努力將其轉化為法治化的產權保護體系。 不實行法治,財產權利也有可能在一段時期里獲得較好保護,但并不牢靠。盡管上述工作的落實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但只要堅定地朝著這個方向不停地走下去,產權保護制度就會越來越完善、可靠。 產權保護光是有理念、有方向、有決心是不夠的。產權保護不但涉及到公權力對私人財產的侵害,也涉及到私人之間的財產與合同糾紛,所以在產權爭執和爭奪中,權利界限遠遠不是“小蔥拌豆腐”那樣一清二白,而且公權力可能暗昧和偏袒、私權利可能貪婪和野蠻,這些會使事情更復雜。 社會大眾往往從具體事例,而不是文件表述來判斷政策、判斷政府。從很多事實來看,判例的力量大于文件的力量。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普通百姓往往也是從具體事例來了解和理解法律,因為法律條款是法官、律師等專業人員的事而不是普通老百姓的事。所以,在文件出臺后,如果糾正幾樁錯案,會讓《意見》更加迅速地深入人心。 來源:中國經濟網 ![]() ![]() |
上一篇:兩個月50余次調控 樓市第三輪收緊潮又起?
下一篇:必看!12月起這些新規將影響你我的生活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