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違建”提高容積率 “贈送”面積能否轉正? |
新華社上海1月20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鄭鈞天)開發商賣房“送面積”,數百戶家庭購房后卻被認定為違法建筑,被勒令拆除……這些拆也不好、留也不好的贈送面積能否“轉正”? 近日,保利地產旗下位于上海市閔行區的“保利茉莉公館”因涉嫌違建,導致約300戶業主被執法部門要求拆除開發商“贈送”的陽臺。 該小區一位業主表示,“陽臺全送”是這個小區的銷售賣點,“當時保利稱,一旦澆上地板,這個陽臺就必須算一半的建筑面積。而鏤空的話,就可以將陽臺的面積整體贈送給業主。交房后,業主可以自行用鋼筋水泥將陽臺地板補上,或者待開發商后期統一來補,恢復陽臺的功能。” 而在收到《違法建筑的房屋認定書》后,正在辦理房產證的業主被暫停了房產登記,入住者也無法辦理居住證,正在進行的二手房交易也不得不擱置。 近年來,部分樓盤將“露臺、陽臺、天井全送”作為銷售賣點之一。那么,誰應對這一亂象負責? 上海市政協委員、新城控股董事長王振華介紹,在土地供應量有限、中小戶型房源供不應求、難以滿足剛需的背景下,多部委聯合發文出臺“7090”政策,規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該政策實施近10年后才徹底松動,在此期間,為規避這一政策,開發商以“贈送面積”等變通方式吸引購房者,通過這種操作來提高容積率,提高業主的得房率。 記者采訪發現,開發商這種打“擦邊球”的變通操作,已是業界時下“流行”的做法,不僅在上海,在全國也普遍存在。 事實上,很多城市開始對“偷面積”情況進行管理。2016年8月,《廣州市規劃管理容積率指標計算辦法(征求意見稿)》開始征求民意,首次提出符合條件的廣州住宅、辦公、商業類建筑,位于建筑物首層的建筑公共開放空間不計入容積率。 王振華表示,不管是業主自發的“增加面積”,還是開發商的“贈送面積”,只要明確責任所在,加強政府、開發商和客戶之間的溝通,加大拆違力度,在首尾兩端監管好,就可能杜絕類似問題的出現。 “對新建項目來說,應該從規劃審批伊始就加緊監管,類似行為一經發現,就責令其整改,否則不予審批相關手續;對于已經交付的房屋,出現‘贈送面積’,明確責任后,可以通過罰款‘代補出讓金’進行整改,但補充出讓金的標準需要按照市價補繳,而不是按照原來出讓的地價補繳……而對于還未售出但已建成的房子,可以按照最新的土地價格讓開發商補繳土地出讓金,但板子不應該打在購房者身上。”王振華說。 對此,記者咨詢上海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得知,目前“贈送面積”是一個不存在的概念。如開發商違規,政府部門就要凍結交易。不能因為受影響人數多,就要網開一面。業主利益受損,需由開發商承擔負責。 來源:新華網 ![]() ![]() |
上一篇:新華社談人民幣的“底氣”:中國經濟基本面穩中向好
下一篇:多地樓市調控升級:熱點區域成交大幅降溫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