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融資趨緊 房企探路新融資方式 |
進入2017年,房企面臨著融資成本上升、融資渠道收窄、流動性收緊等諸多不利因素,如何融資、拿到低成本的資金,成為決定上市開發商利潤表現的關鍵因素。在告別高杠桿時代的當口,開發商自身資質及融資能力在競爭中顯得更加重要。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去年下半年開始,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均對房企融資釋放收緊信號,房企的杠桿被降低,融資環境反轉。為了破解融資難局面,一些房企開始探索新的融資途徑。 去杠桿“殺器”重重 房地產融資收緊趨勢逐步確立。去年9月以來,各地房地產調控政策密如雨下,與之同時資金面也在收緊。一方面,整體信貸環境保持穩健且實質性偏緊,另一方面對資金流向房企的通道監管越來越嚴格。去年10月初,上海率先公開發文嚴查土地款融資,銀行資金支持開發商高杠桿搶高價地的現象受控。 10月底,上交所向各公司債券承銷機構發函,明確規定房企發行公司債券募集的資金不得用于買地。接著,11月初,銀監會向16個熱點城市所在銀監局發文,要求開展金融機構房地產相關業務專項檢查,檢查內容包括是否嚴格審查房地產開發企業各項資質、銀行資金是否違規用于購地等。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明確定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進入2017年,一些資金進入房地產的通道再被堵死。2月13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4號文”,重點規范私募資管計劃向熱點城市普通住宅項目輸血、支持房地產開發商買地或補充流動資金等行為。2月17日,央行將下階段的貨幣政策定調為“穩健中性”,同時強調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同樣在2月17日,證監會也宣布修訂再融資規則,引導資金從虛回實。 受監管約束,諸如土地款融資之類的銀行業務被忌憚。一國有銀行華東區域對公業務人士日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去年四季度上海加強監管后,土地款融資業務我們行就不做了,現在我們在甄選一些資質好的企業客戶做開發貸業務。” 其次,發債方面也傳來收緊的消息。“我們現在聽到的交易所的聲音是所有房地產(發債)都收緊了,包括一些大的央企。”一名專門從事債券業務的工作人員上周對本報記者透露,目前房地產企業發債難度加大,對房地產和城投兩類企業發債的管控都呈收緊趨勢。 另外,受“4號文”影響,有私募機構心態出現變化。“4號文”下發次日(2月14日),北京某資管公司高層在電話中告訴本報記者,年初有幾家開發商跟她熟悉的機構談融資,春節前談好了產品結構,受到“4號文”影響,該機構隨即決定對此前的結構進行調整。 今年房地產“水龍頭”的緊張,也從地產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中得到印證。同策咨詢研究部提供給第一財經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完成融資金額折合人民幣共計397.52億元,環比2016年12月的717.97億元減少44.63%。來自中原地產研究部的數據則稱顯示,今年1月全國房企包括私募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等的融資合計僅133.08億元,延續了去年四季度以來的低迷狀態,相比2016年1月同期下降幅度達92%。同時資金價格也出現明顯上行趨勢。 關于未來政策走向,民生證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組負責人李奇霖預計,未來抑制房地產泡沫、控制房貸仍是政策重點,重點城市房地產調控還將繼續。 探路并購和綠色債 “其實近年來市面上金融創新產品確實挺多,給房企提供了多種融資渠道。房企這些年發展不錯,跟金融市場多渠道的融資有很大關系。”某上市房企焦姓財務總監日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房地產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前兩年房地產杠桿率比較高,但2016年10月份以來,針對房地產的融資監管加強,公司債、私募、資管受限,土地融資也被禁止,房企資金渠道收窄、流動性收緊。諸多不利影響下,他所在的公司選擇今年更多地做并購重組,“用其他的融資方式來破解融資收緊的問題”。 同樣提及加強并購的還有泰禾。3月4日,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對第一財經等媒體坦言,過去很多資金流入房地產,中央加強金融監管是正確的,因為金融需要穩定,用來服務大眾,服務實體。他說,房地產資金來源主要是兩個,一個是金融機構融資,一個是銷售回款,如果這兩頭收緊,肯定會對市場有影響,不排除有些地方樓市出現波動。在黃其森看來,今年資金緊于去年,地產業并購機會也將增多。 一度被房企用作融資的公司債在收緊。去年10月,在房地產市場調控措施頻出的背景下,滬深交易所相繼收緊房企公司債券發行。自去年11月份到今年1月,未有房企成功發行境內公司債。據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的觀察,目前房企國內發債的單筆規模大幅下降,總規模趨勢也出現大幅下降,發債的利率也在小幅回升。在這樣的背景下,2016年初正式啟動的綠色債券市場走入了房企的企業視野,成為房企追逐的對象。 綠色債券即“綠債”,是指募集資金最終投向綠色項目的債權債務憑證,是為綠色項目融資的一個重要渠道。 從發行利率上看,與其他融資渠道相比,綠債的成本優勢較為明顯。但從目前的結構來看,綠債沒能成為房企戰場。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近日提供給第一財經的一份《綠色債券年度報告》稱,2016年,在監管政策及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去年保持快速增長。去年全年境內貼標綠色債券與貼標綠色資產支持證券共計發行 53只,發行規模2052.4億元。盡管如此,該研究院綠債評估部分析師劉心荷告訴本報記者,盡管不少地產公司前來咨詢如何發綠債,但從境內綠色債券市場啟動到今年2月中旬,境內發行的綠債中沒有一家發行人是房地產公司。 原因與綠債門檻有關。劉心荷舉例說,在綠色債務融資工具與綠色公司債依據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中,明確要求新建綠色建筑達到《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二星級及以上,標準要求較為嚴格。 直到2月17日,房企境內綠債的消息才傳向市場。香港上市的國內房企龍湖地產(00960.HK)發布公告稱,該公司間接附屬重慶龍湖企業拓展有限公司,已于2016年10月接獲發行規模不超過人民幣40.4億元(含40.4億元)的綠色債券。龍湖此次綠色債券采用分期發行方式,發行人于2017年2月16日發行第一期綠色債券,規模30.4億元。3月7日,二期10億元債券發行。 龍湖地產首席執行官邵明曉日前對本報記者表示,龍湖發債時一般會提前考慮還款節奏,并控制融資成本于較低水平,管控資產負債表,保持財務穩健安全,提升公司抗風險能力。 穆迪則在早前提供給第一財經的《中國房地產業2017年展望》報告中分析,今年全年,中國開發商到期的境內外債券金額相對較小,債券和貸款市場仍向受評開發商開放。但2017年房地產行業整合將會繼續進行,這一趨勢將對財務健康的大型開發商有利。 來源:一財網 ![]() ![]() |
上一篇:財政部部長肖捷談個稅改革方向
下一篇:值此三·八婦女節,祝所有女性同胞節日快樂!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