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多穩”為轉向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
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經濟交出一份來之不易的亮麗成績單。2018年,中國經濟良好態勢能否保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如何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深化?怎樣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在近日召開的2018年全國政策咨詢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針對中國經濟運行的熱點問題,進行回應和解讀。 經濟運行有望延續“多穩”局面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向世界亮出一份穩中向好、好于預期的成績單。6.9%的GDP增速,是我國經濟年度增速自2011年下行以來的首次回升,宏觀趨穩、微觀向好。 在李偉看來,2017年我國經濟釋放出六方面的積極信號:經濟增速穩的態勢更加鞏固;增長從投資驅動為主開始轉向消費驅動為主;企業盈利出現明顯改善;風險從不斷聚集轉向逐步釋放;市場預期和企業家信心逐步恢復;世界經濟從復蘇乏力轉向普遍復蘇,為我國增長階段轉換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展望2018年,我國經濟有條件繼續保持在中高速增長平臺上平穩運行,經濟運行有望延續增速穩、就業穩、物價穩、效益穩的‘多穩’局面,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多有利條件。”李偉說。 但與此同時,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挑戰不容忽視。李偉說,必須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有效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沖擊,排除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和環境。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金融風險壓力還沒有得到有效緩解;房地產穩定發展局面尚未形成;地方舉債需要進一步規范;通脹抬頭可能增加政策調整壓力;部門間政策協調需要加強。 堅持“房住不炒”推動住有所居 過去一年,“分類調控、因城施策”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效果顯現,市場過熱局面明顯降溫。2018年,如何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李偉認為,首先,要以“租購并舉”為重點,研究如何加快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加快發展租賃市場,盤活存量住房市場,培育和促進專業化、機構化的長期租賃,應當成為大型城市的政策著力點。同時,中央提出“多主體供給”這一改革導向,加快促進土地供給、住房開發多元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加快形成“多渠道保障”的格局,關鍵是要理清各種保障方式的定位和關系,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和效率,為低收入群體提供更加合理精準的住房保障。與此同時,要更加重視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在住房規劃、土地使用、保障方式和引導社會主體參與等方面給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權,以形成更適應本地特點、更有針對性的住房保障政策。 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靠創新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李偉認為,我國正處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重要關口期,圍繞轉向高質量發展要求,需要實現高質量的供給、需求、資源配置、投入產出、收入分配和經濟循環。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升供給體系質量,關鍵還是靠創新!崩顐フf,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上了一個大臺階,但創新仍然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關鍵短板,基礎研究薄弱、核心技術不足、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 如何以創新促進供給體系質量提升,如何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創業活力? 李偉認為,要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增強產業升級和質量提升的技術源頭供給。同時,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此外,要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動能。 “破”“立”“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十九大報告指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工夫。 “不破則不立,不降則立而不穩,‘破’‘立’‘降’是實現發展動能轉換和提高發展質量的內在要求!崩顐フf。 “破”的核心內涵是大力破除無效供給。要深入研究消除生產要素流動重組的各種障礙特別是制度性障礙,更有效地依靠法治化和市場化手段,分類施策,精準發力。同時,要研究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讓無效供給和過剩產能愿意退也退得出,從而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空間、夯實基礎。 “立”的內涵是“立新”,就是大力培育新發展動能,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降”,核心任務是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特別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時,繼續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建立開放公平、有效競爭和功能完善的能源市場和運輸服務市場,進一步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 來源:新華網 ![]() ![]() |
上一篇:調控政策效果持續顯現 一二線城市樓市繼續下降
下一篇:房屋漏水拒繳物業費 到底誰對誰錯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