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綠化的規劃設計要領全在這 |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現代人在選擇居住小區時除了關注房型、面積、采光要求外,也越來越注重小區綠化,不僅僅是單純的綠化率,還有綠化效果。從總體上講,在前期的小區規劃過程中,就要充分考慮小區的景觀園林設計,盡可能的利用城市里有限的土地和空間資源,盡可能做到小區綠化、園林景致的優化設計。使居住建筑主體與小區綠地系統、水景等景致能有效的和諧統一,達到藝術美、科學美和生態美的完美境界。一個綠化質量好的小區不僅能滿足住戶對美好自然環境的需求,也能在有限的成本下形成良好的生態效益,因此對于小區綠化不能不重視起來。 住宅小區綠化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1.綠地覆蓋面積標準 新區住宅建設的綠地率不低于30%,舊區不低于25%,綠地指標組團不低于0.5平方米/人,住宅小區不小于1平方米/人。 2.要“以人為本”,強調人性化 要考慮居民生活對通風、光線、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應簡潔明快,樹種選擇應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來綠化規劃設計,并區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 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戶入口,都要進行綠化,使人們盡量多接觸綠色,多看到園林景觀,可以隨時隨地地享受到新鮮空氣、陽光雨露、鳥語花香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 3.注重園林綠化的生態效益,以植物造景為主 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發揮,主要由樹木、花草的種植來實現,因此,以綠為主應是居民小區綠化的著眼點。 喬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復層種植結構,是強調以綠為主的具體體現,是增加綠量的基本保證。 小區的園林綠化可以采用“林蔭型”的立體化模式?梢岳脡Ρ诜N植攀緣植物,弱化建筑形體生硬的幾何線條,美化建筑形體,營造良好的綠化生態效益 4.綠化規劃應經濟實用,實現最大化效益 本著經濟適用的原則,因地制宜,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盡量減少土方工程。大型居住區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保留該地區的原有植被 適地適樹,選擇耐貧瘠、抗性強、管理粗放的鄉土樹種為主,可適當選取用一些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區的植物種植結構。結合種植速生樹種,保證種植成活率和環境及早成景。 5.功能與形式相互統一 綠化要有統一的形式,在統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個部分的變化。要充分利用對比與調和、韻律節奏、主從搭配等綠化規劃設計手法以及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結合等多種綠化手段的運用來達到最佳的生態和美化作用。 在合理運用植物、園林小品、園路和鋪裝等前提下,特別要強調園林景觀與生活、文化的緊密聯接,在空間組織上達到一步一景,景隨步移的效果 住宅小區綠化規劃如何合理組織空間 居住區綠化主要采取分割與滲透的手法來組織空間。 空間的分割 通過空間分割可創造人所需的空間尺度,豐富視覺景觀,形成遠、中、近多層次的空間深度,獲得園中園、景中景的效果。 常用手法有: 1.用墻體、綠籬和攀緣植物分割。當分割體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時,人坐著也能向外觀賞,沒有封閉感,但空間是隔開了。當分割體高度在0.9米至1.7米以上時,視線受阻,出現封閉感。隨著高度的增加,封閉感增強。 2.用水面、山石、樹叢、花架、小品等分割。水面如處理得當能拓寬空間,將有限的距離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樹叢能增加空間層次;苣苁箍臻g隔而不斷,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過于粗壯則有堵塞感,過于纖細起不到分割作用。 3.改變地面高差來分割空間。同時,地面鋪以質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為顯著。 硬質鋪地磚同草皮形成質感的對比,綠地底界面高差的變化增加了深度感。采用下沉式或上升式廣場給人一種獨特的領域感。廣場沿街邊界可用灌木、綠籬分割內外空間。 空間的滲透 如果只是對空間進行分割而不加以滲透和聯系,那其效果必定是給人極大地封閉感,。因此通過向相鄰空間的擴展、延伸,進而產生層次變化,可以一定程度上讓空間更加融洽自然。 常用手法有: 1.適當的利用門洞。當用門窗、花格墻和植物框景在設置分割物時,可利用門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間既保持它的獨立,讓人們有場所感,又與外界聯系緊密,相互滲透。 2.巧用花架居住區綠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間,還能使兩側的景物互為因借,彼此襯托;茉谶@里作為中景,使空間具有遠、中、近3個層次,產生空間延伸的效果。 當然,類似于空間的分割和滲透都是在綠化組織空間中最常用的空間組織手法。合理地利用好各種空間組織手法能夠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出盡可能多的美麗景觀而又能給人舒適的空間感。 結語 小區綠化是城市空間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有限的經濟成本和空間范圍內盡可能多地提高綠化率以及綠化質量是每一個小區綠化規劃設計師不可回避的問題。同時,要綜合考慮到美觀與實用的統一性,秉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規劃兼具藝術美、科學美和生態美的居民生活空間。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或其他公眾平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 ![]() |
上一篇:樓市調控重點轉向三四線城市 釋放什么信號?
下一篇:樓市調控仍“高燒不退” 專家稱思路待調整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