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的90后:剛被稱為人到中年 如今單身的還被叫空巢青年 |
編者按: 從“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到“34歲老來得子”,再到“1992年生人已經正式步入中年”……最近,沒有一點點防備,“1992中年危機”悄然襲來,引發熱議。 而在最近一段時間,“空巢青年”這個詞突然間又火了起來,據媒體報道,中國空巢青年(20~39歲)達2000萬! 以下內容來自央廣網,原文標題:《中國空巢青年達2000萬,一線城市成單身人群聚集地》。 這幾天,臨近畢業季,“空巢青年”這個詞突然間又火了起來。 有人質疑,對年輕人來說,“空巢”的狀態是普遍而正常的,不應該打上標簽,太多的悲情或許只是“自憐;也有人反擊,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體會到飽受著孤獨煎熬和失落折磨的滋味,享受不到親情,沒有老友,缺乏關心和安慰,成為繁華都市里的孤獨者。 目前,超過5800萬人在中國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其中,獨居青年(20~39歲)已達到2000萬。微博上的有網友“甩”出這樣一句話:與其強行安利英雄主義,不如為滿身風雨趕路的人多送去一些溫暖,至少收起我們的冷言冷語。 或許,屏幕外的你,并不了解他們的真實生活。 或許,在繁華都市里,你也一樣,形單影只…… ▲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從單位到合租房之間有3趟可到達的公交,會經過5站、歷時30分鐘、播放7首音樂、看完2篇公號長文。 下班后,我會瀏覽購物網站,或是與同事聊天、吃外賣,等待夜幕來臨。 19點20分是到達公交站等車的最佳時間,因為到家后打開電視,正好是最愛的電視劇主題曲響起的聲音,放大聲音,這樣家里有些“人氣”。 這是我來北京的第一年,有時會因為別人的一點善意而心潮澎湃,有時又會因為一件小事,在欣喜和絕望中來來回回,孤獨往返。 那條967路公交線,我已經走過了幾百遍。可是,未來的路又在哪里呢? ▲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2017年4月6日,周四,輕度霾。 這是我第四次來口腔中心補牙,一個人,用力拉開那道沉重的門。 其實,我害怕醫院,害怕體檢,害怕一個人拿著化驗單,手心冒汗,在休息室的座椅上等待未知的結果。 就在去年4月20日,我被查出疑似甲狀腺結節,排隊等待結果間隙,旁邊的阿姨嘆著氣說: “你看,現在的年輕人根本不懂照顧自己”。 醫院里的人來來往往,而我卻只能習慣了一個人拍片、等候、跑上跑下。 前幾天,我又接到了紹興老家母親的電話。爭吵、催婚,無休無止。 但現在的我,卻懷念那個煙雨江南,母親在我生病時熬好米湯,她拍拍我的背,說一聲,乖囡不怕。 ▲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我來北京3年,卻搬了7次家。 一個行李箱、一個雙肩包、兩個紙箱子里面裝著我所有家當,東西不多,正好是我可以勉強拿得動的重量。 3年前,我剛到北京,如所有“北漂”的年輕人一樣住在群租房的小隔間里,遇到黑心房東,晚上一個人被趕出來。那天冬夜凌晨1點的北京,我感受到了寒風中捧著手機、卻不知道打給誰的絕望,現在想起來仍然心有余悸。 現在,合租房“新家”的面積變大了,有了私人空間,房租也從原來的850元漲到現在的2600元。但是,心里卻總不踏實,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就會再次離開這個暫且容身的地方。 茫茫人海,何處是家。 ▲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公司外面的商場里有近50家飯店,幾乎每一家我都去過,一個人。包括網絡上評選孤獨指數5顆星的“一個人的火鍋”。 “您幾位?”“兩個人”,每當服務員問我時,我都會毫不猶豫地這樣說。因為我受不了服務員大聲喊“這里一位”時,整個餐廳的目光。點完菜,放下菜單,拿起手機,插上耳機,頭便不在抬起,一集電視劇就是我一餐的時間。 這是我來北京的第6個月,用餐的座位旁,左邊兩個人在聊天、右邊三個人在自拍,可是,誰會坐在我的對面? ▲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每次坐公交,我都好想把坐在前面、相互依靠的情侶拆開。這個念頭,我偷偷動了有好幾次。 我的出租屋位于五道口華聯商廈附近最繁華的那條街,夜幕降臨,彩色霓虹燈箱閃得刺眼、夜店云集的酒吧街早已開始營業、最正宗的韓餐館里人流密集。 這是我每天下班回家必經之路,來來往往的人群已經很難分辨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是北京人亦或是外地人。 但這一切,似乎與我無關。 ▲央廣網記者郁雨鋮攝 有時一個人休息在家,想對誰說句話,卻又不知對著誰說,胸口有種莫名的情緒想要爆發。但在外打拼,并不想讓家里知曉自己所處的境遇。有時忙起來,反倒家里人主動給我打電話噓寒問暖。 和室友上班時間相錯。雖然同住,交流卻微乎其微。我的微信通訊錄里有800人,但隔著發亮的手機屏幕,非客戶關系、常聯系的也僅有3個而已。 我喜歡拍人像特寫,但卻找不到人做模特,于是,相機內存里的風景,空無一人。 ▲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我大概就是傳說中的“空巢青年”吧,可是我并不覺得孤單,因為我還有個“它”。 從2016年8月30日到現在,它已經陪伴了我220天。我看著它從孱弱的嬰兒長成一個有些“壯碩”的小姑娘。 下班后,它第一個撲到門口,舉起爪子,搖著尾巴,手舞足蹈地迎接我;閑暇時,泡一杯茶,看一本書,性情活潑的它安靜地趴在邊上,“呼哧呼哧”地溫熱氣息逐漸微弱,陪著我慢慢睡著…… 這個小小的生命,卻讓身為獨生子女的我學會了牽掛,哪怕瘋玩時,也總擔心它是否餓了?它是否想我? 照顧并不容易,但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我卻欣喜于有它的陪伴。 ▲央廣網記者韓靖攝 不覺已是春天,回想第一次遇見北京,是在去年冬日的凌晨三點,陪伴我的是壞了一個輪子的行李箱,以及奶奶塞進箱子里的家鄉特產。 從來沒有獨自一人生活經歷的我,開始了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坐公交,一個人做飯、洗衣服的生活。 孤軍奮斗在繁華的鋼筋水泥中,生活從未將就。盡管眼前茍且,但心中卻盛著詩和遠方。 空巢而不空虛,自救達到自愈。努力,昂揚,像一支拔節生長的草木,舒展成生命該有的模樣。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 茫然不知身是客,卻道天暖好個春。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兩句出自【浮生六記】《寄蕓》) 根據國家民政局統計,2015年,我國單身的成年人數量已超過2億。那么,在地域上我國單身人群的分布情況又如何呢?珍愛網報告顯示,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成都、重慶、西安、武漢、東莞、長沙成為全國單身人群最多的十個城市。由此可見,一線城市始終為單身人群聚集地,脫單需求遠大于二三線城市。 ▲圖片來源:央廣網 從單身男女人群劃分來看,北京單身女性的占比最多,居全國之首,其次為深圳、上海、廣州、成都和重慶;而單身男性則深圳最多,其次為北京、廣州、上海、重慶和成都。全國大部分城市均存在單身男女分布不均衡的問題,而地域上的失衡,也正是導致單身人群數量增長的一大原因。 情感專家張莎莎:過度“空巢”你需要一個更勇敢的自己 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父母不在身邊,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朋友不是很多,獨居,單身。 在城市居住房價、物價等各方面成本高,他們生活的壓力大,在生活中孤單和寂寞感強烈,從外地來大城市,沒有結婚、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子,總會覺得在這個城市的是個外來人,受到排斥,所以對城市的歸屬感不強。 社交網絡真的讓這些年輕人得到真實的關懷么?這個問題不能一刀切,社交網絡其實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他們的精神關懷和精神支撐。雖然聯系面不算很廣,即使只有幾個人,但是事實上這也是他們對外聯系的渠道。但是,他們從社交網絡上得到的精神滿足是有限的,更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得到友情和愛情。 現在,單身青年很大程度上都具備這一類人群的特征,這部分人普遍比較“宅”,更愿意把自己控制在一個小圈子里,而不去主動拓展圈子,建議要多主動走出去,在現實中結實新的朋友。 其實,年輕人從走向社會到結婚,肯定會一定的空檔期,這個時期生活的重心會有不同。“空巢”也可能只是一個過渡的階段,但是如果持續保持這個狀態就會出現問題了。 對于“空巢”,年輕人要自我提升學習,提升自己的溝通技巧,給自己一個更勇敢的自己。 每經編輯 李凈翰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 |
上一篇:中國逾10城房地產“限售”樓市現降溫信號
下一篇:買房置業9大技巧 給房產升值保值增添砝碼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