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撐起樓市“半邊天”,但隱患越來越大 |
7月中旬一過,一些重磅的數據半年報也隨之出爐。7月17日和7月18日,國家統計局相繼公布了1-6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以及70個大中城市6月份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 一、70個大中城市的住宅銷售價格情況 6月份與5月份相比: 新房方面,價格環比下降的有6個,而5月份是9個;上漲的有60個,而5月份有56個;持平的有4個,而5月份有5個。至于同比,6月份已經沒有一個城市下降了,5月份則有1個。 二手房方面,價格環比下降的有9個,而5月份有7個;上漲城市數量與5月份相同,均為60個;價格持平的城市6月份有1個,而5月份有3個; 而在漲跌幅排名上,請看下圖: 一句話總結6月份的70城房價數據,市場正在逐步消化壓力,繼續下探的空間有限。 二、上半年的房地產開發商投資與銷售情況 2017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5061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5%,增速比1-5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 商品房待售面積方面,6月末為64577萬平方米,比5月末減少1441萬平方米。 土地方面,1-6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034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8%,增速比1-5月份提高3.5個百分點;土地成交價款4376億元,增長38.5%,增速提高6.2個百分點。 三、三四線扛起“半邊天” 整體來看,上半年是銷售增速跑贏投資增速,說明去庫存繼續穩步推進。特別是6月份,單月的銷售額排在歷史第二位。不過從城市等級來看,上半年樓市分化態勢十分明顯。 一線城市新房和二手房均呈現出”量價齊跌“的態勢,且還有繼續下探的空間,而且已經朝著“由售轉租”的方向發展,我們預計至明年上半年,這種行情都會延續。 二線城市,調控力度不及一線城市,這些城市當中部分明星城市,如鄭州、武漢等,實際上熱度仍然很高,雖然有限價令壓著,但由于2016年他們的漲幅并不靠前,且存在規劃上的利好,眼下購房需求還是很旺盛。 曾經的明星城市——合肥,由于在2016年過度透支了購買力,現在已經處于盤整階段,部分性價比低的房子已經有了松動。 值得一提的是三四線城市,它們幾乎扛起了上半年房地產銷售的“半邊天”。 據克而瑞監測數據,今年1-5月份,三四線城市占房企銷售面積的比重達到75%;而去年同期的比例為66%。 三四線樓市的變化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不過這種變化對當地來說可能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首先,大房企進入三四線城市,操盤方式比區域地方性房企高明,比如在樓盤教育配套上下功夫。這樣一來,當地的商品房售價就能被直線拉起來。 三四線城市的商品房經過這一年的發展,價格翻了一倍的城市非常多。去年一套房幾十萬,首付十幾萬的非常多,而現在,一套房動輒上百萬,首付三四十萬早已不新鮮。 雖然三四線不愁房子住,但總有人是著急買房子自住結婚什么的,這些地方的房子本沒什么上行空間,賣出去的小區,很多房子也沒人住,但現實就是這樣的小區,你今年買就得比去年同期多花一倍的錢。涌進來的資金多了,壓力就丟給了收入有限的當地人。 其次,農民進城并不理想,接下來農民可能會面臨更嚴峻的局面。整個2016年,農民進城落戶進程是不及預期的,官方給出的原因是農民不愿意放棄與農地相關的各種利益,為了推進農民進城,目前正在研究“有償退出機制”。 不過由于農地遠離城鎮,其折現的價值本身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三四線“漲價去庫存”的局面已經形成,農民如果現在選擇交出農地,所買到的房子價值相對去年可能已經縮水不少。 第三、 未來庫存成本可能更高 眾所周知,三四線城市的需求爆發是階段性的,難以持久。房企仍然在三四線大規模補貨,不僅是都市圈的三四線城市,更在一些不知名的三四線城市補貨,結果是這些城市的新增待售商品房更貴。 四、房地產的尷尬 在融360房貸君看來,當下的樓市來眼下最大的尷尬在于增加供應并不能平抑房價。 以某四線小城市為例,當地政府從每年2000畝增加到3000畝,但土地成本卻從年初的每畝800萬元增長到6月底的每畝1300萬元。簡單增加供應并沒有起到作用,是經濟學供求原理失效了嗎?并不是,而是由于資金流動是無障礙的,當初的因地制宜去庫存,已經演變成“各自為政”,甚至是被“分割包圍”。 目前金融工作會議已經定調,債務終身制以及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都是限制地方和房企亂花錢的好措施。但更關鍵的應該是在確保短期措施繼續生效的情況下,盡快推出以“租賃住房“和”房地產稅“為核心的長效機制已經迫在眉睫。 來源:融360房貸 ![]() ![]() |
上一篇:樓市最大的麻煩或許要來了 很多人還沒意識到
下一篇:住房改革不怕爭議 怕不改革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