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樓市調控分城施策基調不會改變 |
8月份,70個進行數據統計的大中城市中,房價重新上漲的超過60個,前期漲幅總體偏弱的重慶等6個城市,全部被列為“漲幅過快”的城市。在房價開始呈現漲幅過快勢頭時,及時采取適度的限貸、限購或限售措施,力求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不但是必要之舉,也是明智之舉。 昨天和前天,重慶、南昌、南寧、長沙、貴陽等幾個二線城市相繼出臺樓市調控新政。盡管幾地調控新政有所差異,但總體仍圍繞限貸與限購兩大主要調控手段進行,其中重慶、長沙、貴陽等城市還就商品房最低轉手年限作出了限制規定。 此前一周,北京等幾個先期出臺調控政策的城市,在前期已普遍取消首套房貸利率折扣的基礎上,進一步上浮了首套房貸利率,個別商業銀行上浮幅度已達20%。針對市場擔心此舉會“誤傷剛需購房者”的聲音,央行營管部表示,房貸利率調整是商業銀行在樓市調控 、市場利率整體上揚背景下,根據自身資產負債管理等需求采取的自主行為,符合政策要求與導向,央行對此持積極支持態度。 客觀而論,首套房貸基準利率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利率,并不是政府強制頒行的“行政利率”,而主要是由市場力量形成的“市場利率”。實際房貸利率在基準利率如何浮動,第一取決于各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寬裕程度,第二取決于商業銀行間吸引房貸客戶的競爭策略。房貸利率隨商業銀行可用房貸額度的松緊程度而上下浮動,主要是一種市場行為,而不是一種政府行為。今年以來,房貸利率逐月走高,是商業銀行可用于房貸資金偏緊所致,造成偏緊的主因,則是金融去杠桿終于動真格,難免導致階段性的“矯枉過正”。嚴格說來,房貸利率上下浮動原本與樓市調控沒有直接關系,將放貸利率浮動視為樓市調控的一種政策手段,甚至只是視之為一種輔助性政策手段,其實都是一種錯覺。 進而言之,對于重慶、南昌、長沙等地近日相繼出臺的樓市調控新政,也不應簡單地、情緒化地視之為樓市調控的新一輪“加碼”。此輪建立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原則之上的樓市調控,始發于去年第二季度,迄今為止,分城施策、蓋帽托底的“八字方針”,不但未有任何更改,反而在托底環節加大了各級政府工作責任:在部分一二線城市以及外來人口較為集中的三線城市,允許進行農村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在全國各級城市大力推進共有產權住房試點,通過租賃與共有并舉,分流最急需分流的那部分剛需,滿足最急需滿足的那部分剛需,達到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維護樓市穩定、健康發展的目的。 至于分城施策和“蓋帽”,對房價過高的一二線城市,采取蓋帽(限購與限貸),對房源嚴重積壓的三四線城市,非但不“蓋帽”,反而鼓勵地方政府出臺促銷措施,加大房地產去庫存力度。一年多來,加上前天和昨天新加入的幾個城市,在一二線城市中,真正出臺調控政策的城市也就20多個,仍有部分二線城市包括省會城市,尤其是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并沒有出臺以“雙限”為主的調控政策。 此外,如果認真閱讀國家統計局本月中旬發布的8月房價數據,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何前天和昨天重慶等地要相繼出臺調控政策。8月份,70個進行數據統計的大中城市中,房價重新上漲的超過60個,其中前期漲幅總體偏弱的重慶等6個城市,全部被列為“漲幅過快”的城市。在房價開始呈現漲幅過快勢頭時,及時采取適度的限貸、限購或限售措施,力求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維護平和、穩定的樓市發展預期,這不但是必要之舉,也是明智之舉。 面對新出臺的樓市調控舉措,或者接下來可能出臺有所“加碼”的樓市調控新政,人們應當確立一個基本的分析判斷理念:本輪樓市調控主要并非為了打壓高房價,而是要堅決遏制投機性炒樓。盡管一些地方“賣地財政”導致的“面粉貴于面包”是高房價的元兇之一,但高房價終究是由市場形成的,因此,分城施策、蓋帽托底的調控政策只能平緩、穩妥,而不能一味下猛藥、動大手術。 也就是說,樓市調控分城施策、蓋帽托底的基調,中短期內不存在作出較大調整或改變的可能。 本報評論員 潘洪其(北京青年報) 來源:北京青年報 ![]() ![]() |
上一篇:兩天七城升級調控劍指限售 或進一步打擊炒房客
下一篇:8月全國首套房平均利率創歷史新高 達到5.12%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