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樓市將有3項新立法 他們將如何影響樓市 |
3月14日,國務院通過“中國政府網”公布了最新的立法計劃,透露了一個重大信息:《住房銷售管理條例》、《住房租賃條例》、《城鎮住房保障條例》(均由“住房城鄉建設部”起草)被列入2018年的立法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法規屬于“行政法規”;制定行政法規,是《憲法》和《立法法》賦予國務院的權力。這些法規在國務院審議后,就可以付諸實施,不用通過全國人大審議。
那么,上述三大條例將如何影響樓市?我們可以根據媒體披露的信息,進行一些分析。 2017年5月,住建部曾搞出來了一個《住房租賃和銷售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征求意見。但在2018年國務院立法計劃里,這個條例被分解成為兩個條例:《住房銷售管理條例》和《住房租賃條例》。 為什么要分解?因為住房銷售和租賃本來就是兩件事。單獨制定《住房租賃條例》,顯示了國家住房政策的重大變化:由重視“銷售”到重視“租賃”。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讓“銷售”和“租賃”必須分成兩個條例。我們先來看《住房租賃和銷售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的第二條是怎樣寫的: 國有土地上的住房租賃和銷售活動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我們都知道,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國家開始大范圍施行一種樓市新政:讓集體土地直接入市,建設公共租賃住房。也就是說,未來租賃住房下面的土地分為兩種:一種是國有土地,一種是集體土地。 而住建部管轄的“住房銷售”,只是國有土地上的房屋的銷售,不包含集體土地(集體土地建設的房屋,基本上不允許公開銷售)。 正是因為租賃住房土地性質變得復雜了,兩個條例必須分開制定。 上述兩個條例里,最大的看點是《住房租賃條例》。集體土地上建設的租賃住房如何出租、如何管理,是重要的看點。此外,怎樣實現“租售同權”,尤其是在優質公共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如何實現“租售同權”也是值得關注的看點。 根據2017年版的《住房租賃和銷售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幾個關于租賃的規定也值得高度關注: 1、草案正文:國家鼓勵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的住房租賃企業……支持個人和單位將住房委托給住房租賃企業長期經營。 點評:既然國家鼓勵個人把住房委托企業長期出租,那么還會出臺針對個人多套房的“累進制、懲罰性”的房地產稅嗎? 2、草案正文:出租人出租住房,應當符合單間租住人數和人均租住面積的標準。具體標準由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制定。 點評:人均租住面積的多少,關系到租房人的生活成本、城市競爭力。如果標準太高,中低收入階層壓力很大。 3、草案正文:自然人轉租住房達到一定規模的,應當依法辦理工商登記。具體規模和管理辦法由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制定。 點評:這相當于承認了“二房東”這個職業。 4、草案正文:鼓勵出租人與承租人簽訂長期住房租賃合同,當事人簽訂三年以上住房租賃合同且實際履行的,直轄市、市、縣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相關政策支持。 點評:是減稅嗎? 至于《住房銷售管理條例》,主要是規范開發商、中介的行為,其中會不會取消“預售”,如何界定“捂盤惜售、囤積房源”,值得關注。 如果全面取消“預售”,則將帶來兩大影響:第一,開發商財務成本提升,助推房價上漲;第二,中小開發商因為資金成本上升,將會被進一步擠出局。 國務院立法計劃里提到的第三個涉及樓市的法規是——《城鎮住房保障條例》(針對政府建設的保障性住房)。這個條例已經是四年懷胎了。早在2014年就出臺了草案征求意見,但由于當時樓市低迷,很多中小城市庫存嚴重,再讓這些城市加快建設保障房顯然不合時宜,所以延遲至今。 如今,保障房的概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可出售的比例大幅降低(共有產權住房除外)。此外,城市之間也出現了巨大的分化,各地情況千差萬別。 比如在2014年版的草案里,有一條非常醒目的規定: 承租人連續租賃保障性住房不少于5年,且符合保障性住房配售條件的,經出租人同意,可以購買承租的保障性住房。 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它最終能否寫入條例?這恐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看點! 總之,住房的“租賃”、“銷售”、“保障”三大條例,將深刻影響未來房地產市場的走向,其力度不亞于房地產稅。遺憾的是,市場對此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來源:南方網 ![]() ![]() |
上一篇:廣州:配套幼兒園、小學未完成驗收前 開發商不得預售樓盤
下一篇:習近平全票當選為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