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結構砌筑施工一定要注意的14點 |
二次結構砌筑工程施工注意要點 1、砌筑砂漿(要根據圖紙要求進行配比,此處為簡介) ±0.000以下墻體砌筑采用M7.5水泥砂漿,±0.000以上墻體砌筑采用M5水泥砂漿。 2、砂漿試塊的留置 ±0.000以下M7.5三組標養試塊。 ±0.000以上M5一層一組標養試塊,且不少于三組。 3、構造柱 (1)構造柱構造:砌磚墻時,與構造柱連接處砌成馬牙槎。每一個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為20cm(即一皮砌塊高度),馬牙槎應先退后進,進退尺寸為100mm。 a、構造柱的設置:按照設計圖紙要求,填充墻在內墻轉角處,外挑墻端及墻長≥5m的墻中應設構造柱。 b、構造柱的要求:構造柱厚度同墻厚,寬度200mm,柱內豎筋4Φ12,箍筋Φ6@200,接頭范圍箍筋加密100mm,加密高度600mm。基礎墻體構造柱箍筋間距為100mm。 (2)構造柱鋼筋綁扎 箍筋與柱豎筋要保證垂直,彎鉤疊合處,沿主筋方向錯開轉圈設置,第一道箍筋距柱根部50mm。柱內豎筋4Φ12,箍筋非加密區Φ6@200, 接頭范圍箍筋加密100mm,加密高度600mm。 4、拉結筋 (1)拉結筋設置要求:拉結筋設置在灰縫內,±0.000以下拉結筋位置沿墻高每隔500mm設置一道,通長設置。±0.000以上拉結筋位置沿墻高每隔400mm設置一道,通長設置。拉結筋與拉結筋搭接長度為55d。 (2)拉結筋、板帶筋 植入深度為90mm,拉結筋錨入墻內長度為不小于墻長的1/5且不小于700。 5、混凝土帶 按設計圖紙要求,當墻高≥4m的200厚墻及高度3m的100厚墻需在墻半高處設置與柱連接的通長鋼筋混凝土帶,厚度為60mm,另外注意通長縱筋的型號與聯接。 6、填充墻構造柱的設置位置、斷面尺寸見各層建筑平面及相關結施圖紙。除有關圖紙已注明者外,構造柱應在墻體轉角、不同厚度墻體交接處、較大洞口兩側(≥2000)、懸臂墻端部布置,構造柱間距≤4m,且不大于層高2倍。斷面尺寸可據墻身厚度按圖一選用。構造柱應先砌墻后澆筑混凝土,用C20 混凝土澆筑砌墻時,構造柱與墻體連接應加拉筋。構造柱上部與梁板連接處應加插筋均見下圖一,填充墻砌筑砂漿等級不應低于M5。雙墻每1.5m以內必須設置拉接墻,拉接墻采用200厚。砌體在構造柱部位應留成馬牙槎,上下皮錯開馬牙槎寬度為60mm,從根部按先退后進的原則留置,間隔一皮加氣混凝土砌塊的高度錯槎。 二次結構砌筑還應注意 1、砌筑砂漿要提前做配合比,現場拌制時一律采用重量比;并要采用機械攪拌,材料經過過磅計量要準確。 2、砂漿的機械攪拌時間:對于普通砂漿攪拌時間不少于2分鐘;對于摻粉煤灰的砂漿其攪拌時間不少于3分鐘。 3、有構造柱的磚墻都要砌成馬牙槎,并按施工規范的要求設置拉結筋,澆筑構造柱的混凝土應待磚墻完成后進行。 4、砌筑砂漿應隨拌隨用。水泥砂漿必須在拌成后3小時內用完;混合砂漿必須在拌成后4小時內用完;夏季高溫則為2小時和3小時內要用完。 5、砌筑磚墻時,粘土磚應提前1-2天澆水濕潤,不得隨砌隨澆水或干磚上墻。 6、根據強制性標準的規定:過梁上與過梁成60度角的三角形范圍內及過梁凈跨度1/2的高度范圍內不得設置腳手架眼。 7、根據強制性標準的規定寬度小于1m的窗間墻,以及門窗洞口的兩側200mm和轉角處450mm的范圍內不得留置腳手架眼。 8、臨時施工洞口凈寬度不應超過1m,留槎要留陽槎并按施工規范要求設置拉結鋼筋。 9、寬度超過300mm的洞口,應砌筑成平拱或設置過梁。多孔磚、空心磚表面不得留水平溝槽。 10、門窗過梁嚴格按設計要求施工,當設計圖紙不明時一定要優先采用預制砼過梁,其伸入支座每邊不少于250mm。用空心磚砌的窗臺要按各省地方規程砌筑,以防止窗口砌體成45度角的裂縫。 11、砌體轉角處和交接處應同時砌筑,嚴禁無可靠措施的內外墻分開砌筑。 12、磚砌體的總體要求是:上下錯縫、內外搭接、砂漿飽滿、橫平豎直;其砌筑誤差應控制在規范允許范圍內。 13、填充墻頂部應預留2-3cm縫隙,待砂漿干燥砌體完全沉實后(約7天)方可用水泥砂漿擠飽或者細石混凝土并打入石片。 14、按照規范要求,植筋深度應該為鋼筋直徑的15倍。參照06SG614-1砌體填充墻結構構造圖集。
![]() |
上一篇:傳統地產代理公司已死,2015是最后轉型時機
下一篇:熟記57點,保證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