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專題——施工技術丨鋼結構如何加固?這些技術值得分享! |
鋼結構加固的主要方法有: 減輕荷載、改變計算圖形、加大原結構構件截面和連接強度、阻止裂紋擴展等。當有成熟經驗時,也可采用其他的加固方法。經鑒定需要加固的鋼結構,根據損害范圍一般分為局部加固和全面加固。 局部加固是對某承載能力不足的桿件或連接節點處進行加固,有增加桿件截面法、減小桿件自由長度法和連接節點加固法。 全面加固是對整體結構進行加固,有不改變結構靜力計算圖形加固法和改變結構靜力計算圖形加固法兩類。 增加或加強支承體系,也是對結構體系加固的有效方法。 增加原有構件截面的加固方法是最費料最費工的方法(但往往是可行的方法);改變計算簡圖的方法最有效且多種多樣,其費用也大大下降。
確定加固方案前,應搜集下列資料 1)原有結構的竣工圖(包括更改圖)及驗收記錄。 2)原有鋼材材質報告復印件或現場材質檢驗報告。 3)原有結構構件制作、安裝驗收記錄。 4)原有結構設計計算書。 5)結構或構件破損情況檢查報告。 6)現有實際荷載和加固后新增加荷載的數據。
鋼結構損害的主要因素及加固技術措施 鋼結構損害的主要因素有: 1)由荷載變化,超期服役,規范和規程改變導致結構承載力不足; 2)構件由于各種意外產生變形、扭曲、傷殘、凹陷等,致使構件截面削弱,桿件翹曲,連接開裂等; 3)溫差作用下引起構件或連接變形、開裂和翹曲; 4)由于化學物質的侵蝕而產生腐蝕以及電化學腐蝕致使鋼結構構件截面削弱; 5)其它包括設計、生產、施工中的失誤及服役期中的違規使用和操作等。 鋼結構的加固技術措施主要有三種: 1)截面補強法:在局部或沿構件全長以鋼材補強,連成整體使之共同受力; 2)改變計算簡圖:增設附加支承,調整荷載分布情況,降低內力水平,對超靜定結構支座進行強迫位移,降低應力峰值; 3)預應力拉索法:利用高強拉索加固結構薄弱環節或提高結構整體承載力、剛度和穩度。
預應力加固鋼結構技術 傳統的鋼結構加固存在的問題: 焊接加固時,高溫作用使焊接部位的組織及性能劣化,而且焊縫必然存在缺陷,會產生新的裂紋;焊接結構內部存在殘余應力,與其他作用結合可能導致開裂。焊接使結構形成連續的整體,裂縫一旦失穩擴展,就有可能一斷到底,引發重大事故。 采用螺栓連接需要在損傷部位附近的母材上開孔,削弱了截面,形成新的應力集中區;普通螺栓在動載作用下易松動,高強螺栓易發生應力松弛現象,降低了結構的修補效果。粘鋼加固技術是在鋼結構表面用特制的建筑結構膠粘貼鋼板,依靠結構膠使之粘結成整體共同工作,以提高結構承載力。這些加固方法共同的缺點是使結構重量增加很多,鋼板不易制作成各種復雜形狀,運輸和安裝也不方便,且鋼板易銹蝕,影響粘結強度,維護費用高。 粘貼加固鋼結構的特點: 粘貼加固鋼結構是利用粘結劑將粘貼到鋼結構損傷部位的表面,使一部分荷載通過粘結層傳遞到上,降低了結構損傷部位的應力。粘貼加固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 1)比強度和比剛度高,加固后基本不增加原結構的自重和原構件的尺寸; 2)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疲勞性能和耐腐蝕性能; 3)柔性的復合材料對于任意封閉結構和形狀復雜的被加固結構表面具有特別的優勢。密封性好,減少了滲漏甚至腐蝕的隱患; 4)簡便易行、成本低、效率高,在狹小空間亦可施工,特別適合現場修復; 5)施工過程中無明火,適用于各種特殊環境。 預應力加固的優點: 1)加固工作可在不卸載、不停產的條件下進行; 2)施加預應力可直接減小變形,迅速消除超逾應力和內力峰值; 3)與非預應力方式相比,可消除應力滯后現象,充分利用的高強特性,提高加固效率; 4)結合可靠錨固,可降低粘結界面的剝離應力,避免整體剝落,提高加固的可靠性; 5)降低加固費用和使用成本。
纖維布安裝工藝 表面處理: 1)先用粗砂紙打磨構件的粘結區域,清理構件表層,用丙酮或酒精溶液擦洗表面,去除污染物,晾置干燥,用粘結劑浸潤表面; 2)在設計要求的位置打孔,應遠離待加固部位以免造成二次損傷; 3)在纖維布表面抹膠,將纖維束間的空隙初步封閉,稍干硬后進行灌膠; 4)膠稍干后第二次施加預應力至設計的控制應力(利用擠壓效應,提高粘貼質量),用膠將纖維束充分浸透,提高共同工作性能; 5)常溫下48小時后(氣溫較低時應適當延長時間),膠充分硬結后,割除多余的螺桿,根據結構的實際要求進行表面防護處理。 預應力加固的設計與計算原則 預應力加固鋼結構除遵守一般鋼結構加固的準則與規定外,還具有以下的特點: 1)進行靜力計算時必須首先確定一些與調整應力有關的參數,例如輔助平衡力大小、預應力力度、預應力卸載彎矩值、支座標高的位移值等; 2)要確定調整應力時的合理荷載值或應力水平,換言之,要分析判斷加固結構時是否需要全部卸載,或卸載至某一水平。 在加固結構的設計計算中應遵守下列原則: 1)加固件與被加固件皆在材料彈性范圍內受力,兩者在荷載下同時達到材料的強度設計值; 2)充分發揮材料強度潛力,加固件的預應力度可使被加固件的應力卸載至其反向應力的極值; 3)預應力加固設計中同樣應當考慮預應力加載系數、預應力損失系數、工作條件系數、荷載系數等。
預應力加固鋼結構施工工藝及步驟 預應力加固鋼結構方案可分為兩種, 一是直接粘貼法,將兩端錨固并施加預應力后,通過膠粘劑粘貼在鋼結構的表面;一般適用于構件表面較平整的拉桿,對構件或其局部進行加固; 二是將束作為預應力拉索調整應力,一般適用于對整個結構進行整體加固。 選材:結構加固用碳纖維主要選用PAN基碳纖維,極限強度可達3500MPa,彈性模量約為2.35×109MPa。樹脂體系采用環氧類材料。 設計:根據待修補結構的受力特點、傳力路徑和應力-應變場,確定布的用量、尺寸和鋪設方向等。纖維方向應盡量與損傷構件中最大受力方向保持一致。如果損傷部位處于復雜應力狀態,則纖維取向和鋪層順序應盡量與控制主應力方向一致。 嵌入式預應力張拉技術:鋼結構加固的特殊性,需要一種簡便的預應力施加方式,傳統的預應力施加方式往往是先張拉后錨固,需要相對復雜的張拉機具,以及相應的反力裝置。在錨固的時候,預應力損失也比較大。嵌入式預應力張拉技術,其特點就是先錨固后張拉,以構件本身和先前的錨固作為張拉受力裝置,無需復雜的張拉機具。嵌入式預應力張拉技術可分次施加預應力,可對粘結層產生擠壓效應,提高粘貼的可靠性。同時,因采用先錨固后張拉技術,預應力損失小,方法簡便有效。
總結 建筑工程中的鋼結構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缺陷和損傷,在荷載和環境等因素的作用下,材料發生變化,引起宏觀力學性能的劣化,導致鋼結構工程事故。為確保結構安全工作,延長使用壽命就必須對損傷構件進行更換或加固,更換這些構件將造成極大的浪費,而且會影響結構的正常使用。同時,結構損傷具有局部性和多發性特點,這些結構不可能在出現損傷時就立即退役。因此,尋求經濟高效的鋼結構加固技術既是土木工程領域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又是一個關系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 |
上一篇:房地產開發投資上月增長2.4% 商品房銷售明顯回暖
下一篇:多部委聯手 時隔17年再向“住房”動刀!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