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樓市釋放寬松信號 購房人或加深觀望 |
2014年,北京樓市調控基調未變,但中高端項目的定價限高逐漸解放,為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長點,與此同時,為實現“中端有支持”,自住型商品房政策開始走向臺前,對傳統純商品房的剛需市場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再加上其中穿插了信貸放松、降息等定向寬松的房地產新政,以及房企對互聯網思維的渴望和營銷的求新求變,都使得去年樓市充滿變數。站在2015年的入口處,回望2014年,這些值得關注和盤點的重要趨勢,其中又將如何深刻地影響到今年的樓市,更值得關注。 調控·2014 限購依舊 限價放開 整個2014年,北京樓市仍然將堅決實施“去投資化”的各種調控手段,盡管放眼全國,二三線城市紛紛開始松綁限購,但北京堅守依舊。 但“限價”卻出現變動。此前針對高端項目,有2013年底之前“單價4萬元”暫緩發證的“明示”,2014年雖沒有明文退出,但實際操作中已不再堅持——去年6月開始,保利海德公園與泰禾拾景園等高價項目陸續被放行,年底融創農展館項目高達16.6萬元/平方米的“歷史高價”也得以通過。 影響·2015 中高端盤大戰打響 限價放松使得供應方開盤迅速開閘,直接刺激了市場供應的增加。但是在限購依然主導市場的背景之下,尚未轉化為成交的突破。不過,由于成本的提升,更多北京項目選擇了走中高端路線,也使得這一區間的市場在今年充滿激烈競爭。 自住房·2014 “中端支持”初現成效 自住型商品房在2014年全面開花結果。這一年當中,共有22個自住房項目完成了選房并實現簽約,共成交自住型商品房18860套,限定價格最低9500元/平方米,最高22000元/平方米,由于其“比周邊商品房低出30%”巨大價格優勢使得其成為市場中的“香餑餑”,大量具有北京購房資格的客群放棄了對普通商品住宅的關注,轉而投向自住房輪候,并在初期形成一股申購熱潮,客觀造成了去年純商品住宅成交的歷史新低。 影響·2015 剛需盤將受沖擊 除去實際成交之外,自住房對于市場的影響還體現在預期方面:目前已成交的自住型商品房用地預計還可提供3.6萬套左右,相當于2014年成交量的2倍。2015年普通商品房市場的剛需項目,將會面臨更猛烈的沖擊。 政策·2014 定向寬松年底翹尾 雖然樓市政策在2014年依然是以收緊為主,但是去年自三季度末開始,全國性的信貸政策放松也開始惠及北京市場:首套房認定標準的調整以及房貸利率下限的重申,新的普宅認定標準等,都對年尾樓市翹尾構成一定影響。而到了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無論是對于房企開發貸壓力還是購房者房貸壓力的減輕,其作用都是不言而喻;而12月31日,北京市公積金管理中心將貸款上限由此前的80萬元提高到120萬元,調控政策逐步轉向寬松。 影響·2015 釋放寬松信號 這些定向寬松政策在2014年出臺時間較晚,對樓市的事實影響有限。 但帶來的寬松的信號和對長期預期的影響,將使得2015年的購房人心態較為寬松,也為樓市帶來了生機。 土地·2014 出讓土地141宗 2014年北京土地市場共有141宗土地實現成交,比2013年減少73宗。盡管成交土地宗數與面積同比均有所減少,但是土地出讓金總金額卻高于2013年,達到1916.9億元。亞豪機構數據顯示,去年北京土地成交平均樓面價為11526元/平方米,土地市場呈平穩態勢。由于拿地機會有限,房企選擇更謹慎,預判更全面,拿地節奏更加科學。特別是下半年及四季度,房企在土地市場上拿地積極性也有所恢復。 影響·2015 聯合體拿地越來越多 土地市場的競爭準入門檻提升,使得一些企業不得不逐漸考慮以聯合體的方式來共同拿地,這在2015年的樓市已經逐步顯現;同時,部分區域標桿地塊不斷出現,預示著中高端項目將會遍地開花。 市場·2014 成交量超6萬套 據亞豪機構統計數據顯示, 2014年北京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房)共成交79784套,比2013年分別減少26.7%、29.8%,如果扣除其中的自住房所貢獻,純商品住宅60924套的成交量為近年來的下游水平。 雖然銷量不佳,房企卻不愿重復以前的“以價換量”策略。一方面是因為市場蓄客難,購買意愿疲軟,因此降價促銷的動力較小;另一方面是源自高端項目入市成交的比重有所上升,也直接拉高了整體市場的成交均價。 影響·2015 購房人或加深觀望 目前,北京的房價已經處于較高位運行,購房人承擔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對降價的期盼越來越深;另外,由于房企的庫存一增再增,很可能突破10萬套大關,因此降價也并非不可期待,購房人的盼跌心理和觀望情緒都有所增加。 (北京晚報) ![]() |
上一篇:總理給樓市送定心丸:剛性需求是長期的
下一篇:分析師:2020年左右房地產稅才會出臺 不必太早擔憂 [返回] |